各相关单位:
为切实提高大学生的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和创新创业能力,同时选拔优秀团队参加中国国际大学生创新大赛(2025),经研究决定,于2025年4月至5月举办南昌大学大学生创新大赛(2025)。为了做好我校高教主赛道、“青年红色筑梦之旅”赛道、产业命题赛道及萌芽赛道四个赛道的赛事工作,现将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大赛主题
我敢闯,我会创。
二、组织机构
本次大赛在南昌大学创新创业教育改革工作领导小组的领导下开展,由创新创业学院、教务处联合主办。
大赛设立校级组织委员会(简称大赛组委会),由党委办公室、党委宣传部(政治安全部、新闻中心、融媒体中心)、团委、校友工作办公室、发展规划与学科建设处、人事处、教务处(继续教育管理办公室)、学生工作处(学生工作委员会办公室)、招生与就业工作处(毕业生就业指导服务中心)、研究生院(党委研究生工作部)、国际教育学院(跨境教育中心)、科学技术处、社会科学处、科技园(技术转移中心、新质生产力研究院)、计划财务处、资产管理处(国有资产管理监督委员会办公室)、实验室与设备管理处、医学部、附属学校、创新创业学院等单位主要负责人和各学院分管创新创业教育工作的负责人组成,葛刚副校长担任组长。大赛组委会下设协调工作办公室,挂靠在创新创业学院,负责大赛的具体组织实施。其中,教务处负责高教主赛道本科生组;国际教育学院(跨境教育中心)负责国际项目的邀请与选拔等工作;科学技术处负责指导产业命题赛道及为项目团队申请专利提供指导及帮助;科技园(技术转移中心、新质生产力研究院)负责指导产业命题赛道及为项目团队成立公司提供指导及帮助;附属学校负责萌芽赛道的报名及选拔工作。
各学院组建工作小组,具体负责大赛日常工作。各学院可根据实际成立相应的机构,组长由院长担任,副组长由分管学生工作、教学、科研的院领导担任,成员若干,并确定一名学院联络员。学院工作小组负责校级初赛的组织实施、项目评审和推荐等工作,要充分调动师生的积极性,提高学生参与面,并争取涌现出一批高水准、高质量的重点项目。
大赛设立评审委员会,由大赛组委会邀请行业企业、创投风投机构、大学科技园、高校和科研院所专家组成,负责参赛项目的评审工作,指导大学生创新创业。
三、参赛项目要求
(一)参赛项目能够紧密结合经济社会各领域现实需求,充分体现高校在新工科、新医科、新农科、新文科建设等方面取得的成果,培育新产品、新服务、新业态、新模式,促进制造业、农业、卫生、能源、环保、战略性新兴产业等产业转型升级,促进人工智能、数字技术与教育、医疗、交通、金融、消费生活、文化传播等深度融合。
(二)参赛项目应弘扬正能量,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真实、健康、合法。不得含有任何违反《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及其他法律法规的内容。所涉及的发明创造、专利技术、资源等必须拥有清晰合法的知识产权或物权。参赛项目如有涉密内容,参赛前须进行脱敏处理。如有抄袭盗用他人成果、提供虚假材料等违反相关法律法规或违背大赛精神的行为,一经发现即刻丧失参赛资格、所获奖项等相关权利,并自负一切法律责任。
(三)参赛项目只能选择一个符合要求的赛道报名参赛,根据参赛团队负责人的学籍或学历确定参赛团队所代表的参赛学校,且代表的参赛学校具有唯一性。参赛团队须在报名系统中将项目所涉及的材料按时如实填写提交。已获本大赛往年总决赛各赛道金奖和银奖的项目,不可报名参加今年大赛。
(四)参赛人员(不含产业命题赛道参赛项目成员中的教师)年龄不超过35岁(1990年3月1日及以后出生)。
(五)各学院要严格开展参赛项目审查工作,确保参赛项目的合规性和真实性。审查主要包括参赛资格以及项目所涉及的科技成果、知识产权、财务状况、运营、荣誉奖项等方面。负责审核本单位报送参赛对象资格。
四、参赛组别和对象
(一)高教主赛道:
根据参赛项目所处的创业阶段、已获投资情况和项目特点,高教主赛道分为本科生组(创意组、创业组)、研究生组(创意组、创业组)。具体参赛条件如下:
1.本科生组
(1)创意组
a.参赛项目具有较好的创意和较为成型的产品原型或服务模式,在国赛通知下发之日前尚未完成工商等各类登记注册。
b.参赛申报人须为项目负责人,项目负责人及成员均须为普通高等学校全日制在校本专科生(不含在职教育)。
c.学校科技成果转化项目不能参加本组比赛(科技成果的完成人、所有人中参赛申报人排名第一的除外)。
(2)创业组
a.参赛项目须已完成工商等各类登记注册(在国赛通知下发之日前注册)。
b.参赛申报人须为项目负责人且为参赛企业法定代表人,须为普通高等学校全日制在校本专科生(不含在职教育),或毕业5年以内的全日制本专科学生(即2020年之后的毕业生,不含在职教育)。企业法定代表人在国赛通知发布之日后进行变更的不予认可。
c.项目的股权结构中,企业法定代表人的股权不得少于10%,参赛团队成员股权合计不得少于1/3。
2.研究生组
(1)创意组
a.参赛项目具有较好的创意和较为成型的产品原型或服务模式,在国赛通知下发之日前尚未完成工商等各类登记注册。
b.参赛申报人须为项目负责人,须为普通高等学校全日制在校研究生。项目成员须为普通高等学校全日制在校研究生或本专科生(不含在职教育)。
c.学校科技成果转化项目不能参加本组比赛(科技成果的完成人、所有人中参赛申报人排名第一的除外)。
(2)创业组
a.参赛项目须已完成工商等各类登记注册(在国赛通知下发之日前注册)。
b.参赛申报人须为项目负责人且为参赛企业法定代表人,须为普通高等学校全日制在校研究生,或毕业5年以内的全日制研究生学历学生(即2020年之后的研究生学历毕业生)。企业法定代表人在国赛通知发布之日后进行变更的不予认可。
c.项目的股权结构中,企业法定代表人的股权不得少于10%,参赛团队成员股权合计不得少于1/3。
(二)“青年红色筑梦之旅”赛道:
参加“青年红色筑梦之旅”赛道的项目,须为参加“青年红色筑梦之旅”活动的项目。否则一经发现,取消参赛资格。根据项目性质和特点,分为公益组、创意组、创业组。
1.公益组
(1)参赛项目不以营利为目标,积极弘扬公益精神,在公益服务领域具有较好的创意、产品或服务模式的创业计划和实践。
(2)参赛申报主体为独立的公益项目或社会组织,注册或未注册成立公益机构(或社会组织)的项目均可参赛。
2.创意组
(1)参赛项目基于专业和学科背景或相关资源,解决农业农村和城乡社区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助力乡村振兴和社区治理,推动经济价值和社会价值的共同发展。
(2)参赛项目在国赛通知下发之日前尚未完成工商等各类登记注册。
3.创业组
(1)参赛项目以商业手段解决农业农村和城乡社区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助力乡村振兴和社区治理,实现经济价值和社会价值的共同发展,推动共同富裕。
(2)参赛项目在国赛通知下发之日前已完成工商等各类登记注册,项目负责人须为法定代表人。项目的股权结构中,企业法定代表人的股权不得少于10%,参赛成员股权合计不得少于1/3。
(三)萌芽赛道
1.参与对象:
普通高级中学在校学生。参赛学生须为项目的实际成员,鼓励学生以团队为单位参加(团队成员不超过15人),允许跨校组建团队。
2.项目推荐:
(1)项目应紧密融合学习、生活、社会实践,能创造性地解决问题或提供解决思路,具有可预见的应用性与成长性,可以是教育部公布的面向中小学生的全国性竞赛活动名单中学生赛事获奖项目或作品。
(2)项目须真实、健康、合法,无任何不良信息,不得借用他人项目参赛。项目立意应弘扬正能量,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参赛项目不得侵犯他人知识产权;所涉及的发明创造、专利技术、资源等必须拥有清晰合法的知识产权或物权,涉及他人知识产权的,报名时须提交完整的具有法律效力的所有人书面授权许可书、专利证书等;抄袭盗用他人成果、提供虚假材料等违反相关法律法规的行为,一经发现即刻丧失参赛相关权利并自负一切法律责任。
(四)产业命题赛道
1.参赛要求
(1)本赛道以团队为单位报名参赛,每支参赛团队只能选择一题参加比赛,允许跨校组建、师生共同组建参赛团队,每个团队的成员不少于3人,不多于15人(含团队负责人),须为揭榜答题的实际核心成员。
(2)项目负责人须为普通高等学校全日制在校生(包括本专科生、研究生,不含在职教育),或毕业5年以内的全日制学生(即2020年之后毕业的本专科生、研究生,不含在职教育)。参赛项目中的教师须为高校教师(2025年7月31日前正式入职)。
(3)参赛团队所提交的命题对策须符合所答企业命题要求。参赛团队须对提交的应答材料拥有自主知识产权,不得侵犯他人知识产权或物权。
(4)所有参赛材料和现场答辩原则上使用中文或英文,如有其他语言需求,请联系大赛组委会。
五、校赛工作安排
1.参赛报名
参赛报名(2025年4月—6月1日)。报名系统开放后,参赛团队通过登录全国大学生创业服务网(网址:https://cy.ncss.cn)进行报名,在“资料下载”板块可下载学生操作手册指导报名参赛。通过微信公众号(名称为“全国大学生创业服务网”或“中国国际大学生创新大赛”)进行赛事咨询。
报名截止时间由各学院根据校赛初赛安排自行决定,但不得晚于6月1日。
2.高教主赛道、“青年红色筑梦之旅”赛道、产业命题赛道赛事安排
(1)校级初赛(2025年4月27日前)
初赛由学院组织评审,比赛环节、评审方式等由各学院自行决定。但所有项目必须在全国大学生创业服务网报名,否则项目无效。
以最终报名项目数为基数,按照各学院最终报名项目总数20%的比例推荐进入复赛的项目数,请务必于6月1日前完成项目在全国大学生创业服务网上的报名。各学院要积极组织研究生报名参加,其中高教主赛道研究生组参赛项目比例不得低于30%。
毕业5年内校友的参赛项目可直接入围复赛,不占学院推荐指标,但纳入学院完成项目范畴。
(2)校级复赛(2025年5月5—7日)
各学院推荐进入校级复赛的项目需在复赛网评系统中(https://iep.ncu.edu.cn/ncdx/)注册报名并上传PPT、商业计划书电子版,提交时间4月27日—29日17时。大赛评审委员会对入围复赛项目进行评审。
(3)校级复活赛(2025年5月17日)
大赛评审委员会对报名参加复活赛的项目进行评审,复活成功的项目将进入校级决赛。
(4)校级决赛(2025年5月17—18日)
校级决赛采取线下方式进行现场路演及答辩。并按省里给予指标数择优推荐参加省赛。
大赛组委会将根据各学院大赛组织和项目获奖情况评出优秀组织奖和先进集体奖,给予一定奖励;并纳入学院年终考核体系,在本科教学状态评估中予以体现。
六、奖励设置及经费资助
(一)参赛项目奖励设置及经费支持
参赛项目奖项设置以晋级复赛项目数为基准,一等奖:10%、二等奖:15%、三等奖:25%、优秀奖50%。各奖项根据大赛报名情况分类、分组评定。
(二)学院奖励设置及经费支持
1、经费保障
为保障南昌大学大学生创新大赛(2025)顺利展开,学校将给予各学院竞赛经费资助。经费主要用于学院大赛组织、发动、宣传,优质项目培训,比赛评审等。经费使用应本着厉行节约、专款专用的原则,不得随意挪用。当年参赛完成率达到100%的学院经费足额发放,完成率达到120%以上的学院基础经费上浮20%,以此类推最高上浮50%。低于100%的学院,核减基础经费的50%;完成率低于60%的学院,不予以发放。国际项目的指标完成率达到100%的学院,可额外增加2000元专项经费,未达100%的学院,不享受此项奖励。
学院竞赛组织经费支持标准一览表
学院人数(本科生+研究生) | 支持经费 | 国际项目 |
1000人以下 | 5000元 | 2000元 |
1000—2000人 | 6000元 | |
2000—3000人 | 8000元 | |
3000人以上 | 10000元 |
2、学院组织工作奖励。
大赛将评选10个先进集体奖和10个优秀组织奖。
1.大赛组委会以积分的方式进行先进集体评选,积分排名前10的学院入选先进集体,计分如下(以项目获得的最高奖项计算):
(1)校赛
一等奖:项目推荐学院计15分,项目负责人所在学院计12分,排名2~5的每个队员所在学院计6分。
二等奖:项目推荐学院计12分,项目负责人所在学院计10分,排名2~5的每个队员所在学院计5分。
三等奖:项目推荐学院计10分,项目负责人所在学院计8分,排名2~5的每个队员所在学院计4分。
优秀奖:项目推荐学院计8分,项目负责人所在学院计6分,排名2~5的每个队员所在学院计3分。
(2)江西省赛
金奖:项目推荐学院计20分,项目负责人所在学院计18分,排名2~5的每个队员所在学院计8分。
银奖:项目推荐学院计18分,项目负责人所在学院计16分,排名2~5的每个队员所在学院计6分。
铜奖:项目推荐学院计16分,项目负责人所在学院计14分,排名2~5的每个队员所在学院计5分。
(3)全国赛
金奖:项目推荐学院计30分,项目负责人所在学院计30分,排名2~5的每个队员所在学院计12分,其他队员不计分。
银奖:项目推荐学院计25分,项目负责人所在学院计25分,排名2~5的每个队员所在学院计10分,其他队员不计分。
铜奖:项目推荐学院计20分,项目负责人所在学院计20分,排名2~5的每个队员所在学院计8分,其他队员不计分。
2.大赛组委会按各学院推荐项目完成率进行优秀组织奖评定。学院推荐项目完成率为学院在“全国大学生创业服务网”的申报的项目数/学院推荐项目计划指标。推荐项目完成率排名前10的学院入选优秀组织奖。
七、工作要求
1、项目征集要求
各学院要注重鼓励师生参赛,推进科技成果转化落地;要鼓励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以及其他各类创业大赛项目组队参赛;要深挖校友资源,寻找、动员、帮助符合参赛条件的校友参赛。
2、项目指标要求
根据省厅对各高校参赛项目数量指标要求,结合我校参加大学生创新大赛的经验以及各学院学生历年创新创业大赛、学科竞赛情况,现对各学院学生参赛项目数量提出要求,项目数完成情况将纳入2025年度学院本科教学状态评估指标体系中(以参赛项目推荐学院为统计依据)。具体参赛项目数量见附件1。
3、校级初赛要求
学院确定初赛时间和形式后报送大赛组委会(附件3)。大赛组委会将适时对初赛情况进行抽查。
4、项目提交要求
请各学院认真做好校级复赛的遴选、推荐工作,并于4月27日下午17时前将“校级复赛项目推荐征集表”(附件4)“校级复赛项目推荐汇总表”(附件5)Excel电子版、PDF盖章扫描件发送到胡梦园OA邮箱,邮箱地址:humengyuan@ncu.edu.cn,邮件主题请以“学院名称+校级复赛项目推荐”命名。
请各学院务必通知推荐的项目团队负责人于4月27日—29日17时自行登录复赛网评系统(https://iep.ncu.edu.cn/ncdx/)注册报名并上传PPT、商业计划书电子版等参赛材料,并完善项目团队、指导老师等信息(填报信息请务必与《复赛项目推荐汇总表》内容一致,)。逾期未提交,视为自动放弃参赛资格。
5、其他要求
为便于信息沟通和交流,请参赛师生加入南昌大学大学生创新大赛(2025)QQ群:937212172。参赛师生还可以扫描以下二维码,关注创新创业学院官网、创新创业学院官方公众号(南昌大学双创学院),了解双创活动相关信息。
八、其他事项
如有未尽事宜请联系大赛组委会办公室,联系人:徐波、胡梦园,电话:0791-83968997、13870089627、13576905504。
附件:
1.南昌大学大学生创新大赛(2025)学院项目指标
3.南昌大学大学生创新大赛(2025)校级初赛安排表
4.南昌大学大学生创新大赛(2025)校级复赛项目推荐征集表
5.南昌大学大学生创新大赛(2025)校级复赛项目推荐汇总表
南昌大学大学生创新大赛(2025)组委会
2025年4月3日